热门搜索:
体质形成因素与可调性
《灵枢·天年》说 :“人之出生……以母为基 , 以父为楯 ,失神者死 , 得神者生。”子代的体质除了遗传父母精、血、神、气等身体素质之外 , 还要受妊娠时的生活起居 , 精神疾病影响 , 这是体质形成的先天因素。而后天的饮食、劳作 , 精神、疾病 , 促使体质较终形成。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, 它受内、外诸多因素的影响。因此 , 体质同时也是可以调整的。随着饮食起居、环境改变、体育锻炼、药物干预等改变 , 体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。
中医体质的分类
在中医理论框架下 , 基于阴阳、五行 , 脏腑、经络、精、气、血、津液等因素 , 对体质的分类多种多样。归纳起来 ,有秉承父母 , 以为先天因素为主的。如五态人说——太阳型、少阳型、太阴型、少阴型、阴阳平和型 (《灵枢·通天》),按五行归属分为木形人、火形人、土形人、金形人、水形人 《(灵枢·阴阳二十五人》);有赖于后天充养 , 可归结为后天因素的 ,如阳旺阴虚质、阴盛阳虚质、阴阳俱盛质、阴阳两虚质 (《灵枢·行针》)。脏腑分类法 , 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各有盛衰之别。值得一提的是 , 现代学者从实践角度对现代人进行观察研究 , 进行分类。比如王琦的七分法——正常质、阴虚质、阳虚质、阴盛质、阳盛质、湿腻质和瘀滞质 ;匡调元的六分法——正常质、晦涩质、腻滞质、燥红质、迟冷质和倦白光质 , 具有良好的实用性。
中医体质学说对养生保健、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价值
“阴平阳秘 , 精神乃治;阴阳离决 , 精气乃绝”(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)。这种状态被称为健康 , 然而这种平衡只是理想状态。在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 , 往往处在阴阳消长的偏颇状态 , 这就是所谓的病理体质 , 被称为亚健康。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偏颇进一步发展 , 就成为疾病。因此 , 体质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 , 是形成疾病的内在基础。体质的调整对预防疾病显得尤为重要。
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人体的结果 , 中医强调“不治已病 , 治未病”, 在阴阳偏颇的初始阶段 , 通过饮食起居、体育锻炼、针灸按摩等手段 , 根据具体体质合理调整 , 增进健康水平。疾病发生时 , 由于体质差异 , 同种病邪入侵后 ,其发生、发展方向各不相同。同样的病症 , 发生在不同体质的人身上 , **方法也不同 , 即“同病异治 , 异病同治”的道理。在疾病**过程中 , 参考体质特点是非常重要的。